疫後消費兩極化 邁向新零售策略 [香港經濟日報] 2025-04-08
- samsam346
- Apr 8
- 3 min read
自去年起,不時有媒體報道指港人北上消費,導致「執笠潮」。與此同時,數據顯示本港核心區一綫街道商舖空置率自2023年12月底起跌至個位數,遠低於2022年12月的14.9%,此明顯與媒體所報道的「吉舖處處」成強烈對比。
消費轉變 改變各區租戶租合
筆者剖析箇中因由,比較2018年,2023年及2024年零售業總銷貨額分別下跌約16%及22%。據世邦魏理仕數據,與2018至19年高峰相比,2024年核心區主要街道商舖租金大幅下跌超過40%,租金下調幅度比零售數字降幅更大。
相反地,一些商場及單一化地區(純住宅或商業區),因以往消費客群平穩(包括疫情時期),租金一直在窄幅徘徊;然而,疫後消費模式急速轉變,部分業主未能及時應對「新常態」,不少租戶不得已未能與業主達成共識,而棄守建立多年的商店。
兩者相比,主區一綫街舖「性價比」更高,因此空置率低,在剛公布的2025/26應課差餉租值有所上升,而二綫街道商舖物業及非核心地區的商舖則吉舖湧現,租值錄得下跌。
現時,商舖市場兩極化因本港正呈現出消費兩極化現象——高檔消費品及平民化產品同時暢旺。
消費模式大幅轉變促使各行各業努力在市場探索求變,商戶無可避免要從舊有商業模式打開缺口求變;有快餐集團大費周章大搞周年慶祝活動,小店亦絞盡腦汁在網上、社交媒體上宣傳,並連同其他小店合作,以配對活動、社交媒體營銷等產生協同效應。由此可見,現今零售商不可只着眼縮減開支或靠增加實體店網絡去增長盈利。要宏觀地以綫上綫下配合、營造個性化品牌、宣傳布局及資源整合方能取勝。
品牌審視策略 整合資源優化
品牌不再追求總營業額增長而區區開花,而審視每個據點布局的生產力。裝修成本雖持續高企,但受惠於核心區或地段租金調整,不少企業整合策略不斷。空置率此消彼長下,趨使商舖物業市場走向兩極。另一邊廂,新零售開始嘗試走往綫下,科技巨擘如新開業的淘寶家具實體店及市場傳得熱烘的京東家電店,可望為商場帶來一點新意。
業主亦需與時並進,如大型商場具一式一樣的租戶組合:美粧、珠寶、時裝運動服飾及家品電器,顧客不用選去那一個,安坐家中網購即可。所以商場業主亦需面對資源整合,拋棄舊有想法:零售及餐飲承租力較高及吸引人流。
過往傳統四個主要商業區一直發展平穩,正因包含大型商場、寫字樓、住宅,加上部分屬旅遊觀光熱點,未有因單一業主持有而導致沉悶的租戶組合,零售商舖組合多樣化,仍保持一定吸引力。
但安於現狀難進步,有發展商數年前在銅鑼灣開始投資「社區營造概念,為旗下物業及該區注入動力並帶來互惠互利的強化效果,疫後其他業主及租戶亦因而受惠,跑贏大市。啟德區(包含九龍城及新蒲崗小社區),與前述地區因素類近,加上今年體育園開始多項活動及餘下商場及住宅相繼入伙,各商場意外地有各自定位,新商業區漸見成形。租戶及業主如仍繼續倒模過往成功的模式,只會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無情地被淘汰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