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正全力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,更加快處理原址換地項目;本報昨日率先披露,洪水橋/厦村新發展區最新公布有5宗申請獲接納進一步處理,全屬商業地。據了解,涉及區內大地主新地、恒基等財團。業界人士指,商廈空置率高,欠缺發展誘因,建議改劃為「混合模式」發展,添加住宅元素,以增加市場誘因,否則項目存有變數,不排除財團會放棄發展。
洪水橋/厦村新發展區內約44.8公頃範圍,包括「第二期發展」及「餘下發展」兩階段,一併邀請原址換地申請,第二期發展用地已於4月截止申請,共錄9宗申請,地政總署最新公布有5宗申請(包括1宗合併個案)獲接納進一步處理,連同早前2宗處理個案,即僅餘下1宗申請仍在審理中。
涉1180萬呎商業樓面
上述5宗申請分別為第17A區、32A區、 32B區(合併2宗申請)、32C區及32D區,均屬非工業用途,全屬商業用地,分別劃為「商業(1)」地帶及「商業(2)」地帶,用作辦公室、酒店、零售用途,地積比率約8倍至9.5倍發展,地盤面積約13萬至41萬方呎。當中面積最細為17A區用地鄰近天水圍1天盛苑,地盤面積約13萬方呎,若以地積比率約8倍發展,可建總樓面約106萬方呎。
另外4幅則毗鄰擬建港鐵洪水橋站,規模最大為32C區項目,地盤面積達41萬方呎,估計涉及可建總樓面約329萬方呎,是上述5宗申請中規劃最大。而整個期首階段原址換地項目、涉及約1180萬方呎商業樓面,以發展區域經濟及文娛樞紐。
華坊諮詢評估資深董事梁沛泓說,目前商業氣氛不景氣,商廈空置率高,雖然政府於該區有宏大的願景計劃,由於商業項目回報周期長,惟在目前市況下,欠缺發展誘因,財團沒有興趣發展商業項目,建議政府改為「混合模式」發展,增加住宅元素,以增加市場誘因。
早前有不願透露身份的本港主要發展商透露,在後疫情時代,全球各大城市寫字樓空置率居高不下,而且是次換地規模太大,加上補地價金額動輒涉及數百億元,還未計發展成本,在現時市況不景下,若規劃不作改變,要於明年3月底前完成換地安排極具挑戰,在現時階段初步不排除傾向放棄發展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