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商舖市道疲弱,早前有發展商建議將洪水橋站商業區的4成樓面撥作住宅發展。發展局作出3點修訂回應,包括有條件將不超過2成非住宅用途樓面面積改為住宅用途。市場估計,涉及最多200萬平方呎樓面,相當於逾4,000伙供應。
事緣政府早前啟動洪水橋原址換地發展申請,今年5月在大型發展商提出建議,將洪水橋站邊的商業地,4成改劃作住宅或混合用途。
不影響產業定位 發展局提3修訂
發展局昨日透過在社交媒體發文作出回應,綜合提出3點修訂,包括初步認為在不影響洪水橋產業定位下,洪水橋站兩旁的商業及商住混合用地,或有條件將不超過20%的非住宅用途樓面面積改為住宅用途。有關改動須通過技術評估,並按機制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許可。
若果以上述商業地涉及約1,000萬平方呎的商業樓面,以最多20%樓面計算,相當於約200萬平方呎樓面可轉作住宅發展,以每伙平均約500平方呎計算,相當於約4,000伙中小型單位。不過,有關改劃規模只是發展商建議的4成樓面的一半。
據了解,當局認為2成上限顯示洪水橋原有地區商業中心的定位不變,亦都考慮市場持份者的憂慮,不是科學化的劃綫,但已經作出平衡。事實上,發展局在帖文亦強調,洪水橋定位是「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」。
同時,政府現時做法並非將個別用地轉作住宅,而是容許發展商就用地的部分樓面自行向城規會申請轉作住宅,現時距離明年3月底前完成補地價的「死綫」,相信有足夠時間處理。
地政總署目前就洪水橋接獲納9宗原址換地申請,其中5幅已接納處理的個案位於上述商業地,由新地(00016)及恒地(00012)持有,當初以商業用途提交申請。
恒地:歡迎改變 樂意深入探討
其中恒地回應本報查詢指,歡迎政府因應市場需求變化,在不影響該區的產業定位下,靈活調撥商業及住宅樓面面積比例。集團同時樂意就兩者的比例進一步與發展局深入探討。
至於發展局另外兩個修訂,則包括把部分商業及商住混合用地拆細,以便提供彈性,容納不同規模和組合的發展;以及放寬「商業」地帶容許的商業用途組合,提供彈性讓市場靈活調撥商業面積作寫字樓、酒店、零售餐飲或娛樂文化康樂等用途。
香港測量師學會會長林家輝稱,支持有關修訂,疫後全球對寫字樓需求有根本性改變,亦認為洪水橋的市中心除商業區亦需要有住宅區,令到晚上能夠保持人流帶動消費;至於規劃師出身的立法會議員林筱魯稱,隨着社會模式發展,傳統按住宅、工商業劃分模式未必再適用,例如當下很多網媒創作人(youtuber)都未必在辦公室裏工作,在規劃用途的彈性及混合性均需要改變。
第一太平戴維斯估值及專業顧問服務董事總經理陳超國直言,擔心構成不良先例,若再有發展商提出類似訴求,政府該如何釐定,當局應小心拿捏,否則或打亂政府原有規劃定位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