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訂土地契約是私樓供應的主要來源之一,但程序需時漫長,其中原因在於政府與發展商磋商補地價猶如「街市買餸」,雙方議價過程可以「無限loop」。最近發展局延伸工廈「標準金額」補地價先導計畫至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的換地申請,可望減少談判補價的分歧,加快土地供應。
明碼實價 提高透明度
標準金額有如「超市明碼實價」,令整個程序變得透明。先導計畫自去年推出後,截至本年一月已接獲七宗申請,其中五宗個案已完成修契。以往採用傳統估價機制,地政總署提出地價後,平均需時七個月才可達成地價協議,但出價改以標準金額計算後,可於一個月內完成。
放眼其他地方,標準金額並非新鮮事。例如新加坡將全國劃分為118個分區,在每區內根據住宅、商業、工業等九種用途設立標準金額(Differential Premium);澳門不同街道地區分級,並按照物業用途、層高、建築成本等參數,釐定需繳付的「土地溢價金」。
冷處理換地 減標準金額成效
在新安排下,同區內用地的補價金額劃一,業界毋須就逐幅地皮與政府磋商補價。然而,有業界指先導計畫的分區範圍太大,同區用地發展潛力大相逕庭。與之相比,新發展區內土地發展潛力相近,亦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及基建規劃,以標準金額處理換地理應問題不大。
現時政府完成新發展區第一期的基建工程之前,一般會處理其餘期數的換地申請。標準金額要有用武之地,當局需要改變一貫做法,提早處理後期的換地申請。日後標準金額更可延伸至其他新界農地,配合「北部都會區」發展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