憶當年 [香港經濟日報] 2025-03-19
- samsam346
- Mar 19
- 2 min read
唐榮撰寫地產專欄,李兆基先生在文章出現的次數不少,翻一翻這些歷史:
•2013年 幫年輕人上車
人稱「四叔」的李兆基出席公開活動時談到這構思,「一百萬一間,你們很容易便達到(上車)。」這並非四叔首次建議免補地價將農地起「百萬樓」,2012年5月他接受《經濟日報》訪問時曾表示,只要政府與發展商合作,這類「百萬」私樓可望2年內提供1萬至2萬個單位,專供25歲以下青年或低收入人士上車。政府亦可撥部分財政儲備,向這些業主提供低息按揭。
•2015年 買股好過買樓
作為主要發展商之中的恒地主席李兆基,早前重提「買股好過買樓」論述,認為自住買樓是必需,但投資的話,則屬投資地產股就較買樓好,因為地產股可以升20%至30%。過去幾年四叔李兆基已經多次提醒,市民「買樓不如買股」,根據《經濟日報》2013月6月4日的報道較詳細,提及他的想法:「若用1,000萬來買樓,兩、三年後可能都係得1,000萬;但若買地產股,到時可能進帳到2,000萬、甚至3,000萬元。」
•2016年 樓價跌3成 地價跌6成
李兆基特別舉例指出,如一個新盤的建築成本每平方呎5,000元,地價又佔5,000元,由於建築費不會下跌,故樓價跌30%,地價便要跌60%。政府不會想見到地價再跌,所以「跌3成差不多。」
李兆基的地價回落評估可以這樣理解:一幅地的地價每平方呎5,000元、建築成本每平方呎又是5,000元,新盤呎價是10,000元,當整體樓價下跌30%,新盤呎價跌至7,000元,由於建築費難以削減,維持在每平方呎5,000元的水平,發展商只能從地價上打主意,壓低地價以減省成本,地價要由每平方呎5,000元,壓至每平方呎2,000元,加上建築費,才能達到7,000元1呎的市價水平。當地價由5,000元壓低至2,000元1呎,代表樓價跌30%、而地價要跌60%。
•2017年 The Henderson
恒地突圍而出,以破紀錄的234.8億元奪得中環美利道地皮(今日的The Henderson),要確保投得地皮,一定要以遠超市場預期價才十拿九穩,而且這幅確是區內僅有的大面積地皮。
恒基掌舵人李兆基李家誠父子兵坐鎮中環國金二期,可以說充分掌握中區供應、租售價水平等等關鍵因素。若加上建築費,肯定是超高發展成本,第一肯定不會拆售,第二相信即使積極爭取在香港尋找總部的大型內地企業,亦未必有能力全幢買入,所以,必然是保留作恒基的地標性項目,作長綫收租用途。
•2019年 地產百年
唐榮找來枱頭一本參考讀物,三聯出版,馮邦彥著作的《香港地產業百年》,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:在1967年的低潮中,一批新興的地產商如李嘉誠、郭得勝、李兆基、鄭裕彤、王德輝等,以其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,看好香港整體經濟和地產業的長遠前景,他們在地產危機中及時把握時機,大量吸納賤賣拋售的地產物業,在一次財富發生重大轉移的危機中,一舉奠定了他們日後在香港地產業大展鴻圖的基礎。
附表是《李兆基博士傳記》中,提到李先生崛起的70年代住宅樓價,與今時最新樓價比較,正是香港地產不倒的傳奇!
Comments